首页 > 资讯资讯 > 最新资讯

改革开放40年︰高铁、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2018/12/26 9:38:14

  从原来夏天降暑只能靠风扇、开窗户的“绿皮车”,到有空调、乘坐舒适的“和谐号”;从窗口买票的“一票难求”,到网上订票随到随取;从手工贴车次的纸板票,到实名制磁质车票;从春运时节的拥挤不堪,到城际铁路的“公交化运营”;从“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到坐着高铁可以点外卖……改革开放40年来,焦作铁路交通枢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回顾焦作铁路史,要追溯到1902年第一根铁路枕木在焦作铺设。当年,英国福公司为了外运焦作的煤炭资源,同清政府签订协议,修建道口至清化的铁路。1907年3月3日,这条河南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道清铁路正式全线通车。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焦作铁路建设也因此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那一年,南太焦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扩能改造,以焦作站为客运中心、焦作北站为货运中心、月山站为交通枢纽的焦作铁路运输网络初见规模。同年,焦枝铁路延长至广西柳州。1988年,两条铁路合并,改称焦柳铁路。焦柳线在月山站与太焦线交会,沿途连接华北、中南地区多座工业重镇,一线贯穿豫、鄂、湘、桂四省区,构成了与京广线平行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另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伴随着改革开放,为缓解运量与运能间的矛盾,1981年,国家决定增建新乡至焦作铁路复线,并对既有线路进行改造。1985年,复线工程完成,全长154公里的南太焦铁路长治北至月山段电气化线路开通使用,年运输能力超过4000万吨。2003年6月,新月线正式实现全线电气化运行,这段始于清末的铁路翻开了崭新篇章。

  1990年,东南沿海地区对基础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为缓解太焦铁路的压力,国家决定在山西南部修建一条晋煤外运铁路通道。1994年,全长252公里的侯月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晋煤外运的又一条大通道,同时由于自身的特殊重要性,被当时铁道部放在了“北有大秦、南有侯月”的突出位置。

  回顾40年前,途经焦作的旅客列车都是时速在五六十公里、站站都停车的“绿皮车”。如今,22对动车组列车在焦作市如闪电般呼啸穿行,焦作铁路迈入了“高铁时代”。对于焦作铁路的变化,焦作火车站今年43岁的售票员李豫萍颇为了解。“过去,途经焦作的列车都是‘绿皮车’,冬天取暖靠烧锅炉,夏天降暑靠摇头扇,逢年过节上车基本都靠爬窗户。”李豫萍回忆道。“绿皮车”不但车速慢,而且预留有号的车票少,那时想买一张去北京方向的卧铺票相当困难。不过,改革开放初期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绿皮车”是我国铁路客运的主力。

  那时,没有电话预订、没有网络购票,买火车票只能靠到车站售票窗口碰运气。在出行高峰期,很多排队买票的旅客辛苦等待换来的却是失望。后来,随着12306网站和手机APP的普及,大部分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订购车票,车站售票窗口前不见了排长队的旅客,显得有些“门庭冷落”。如今,郑焦铁路进入了“无票出行”时代,旅客凭身份证就能进站乘车。

  伴随着改革开放,全国铁路也进行了多次大提速,途经焦作的普通旅客快车被快速列车取代,越来越多红白相间的空调车进入人们的视线。从1997年4月1日开始到2007年4月18日,我国铁路完成了6次大提速,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焦作铁路也随之加速发展。

  2010年,作为郑州“米”字形高铁重要一“撇”的郑焦铁路开工修建。2014年,焦作火车站站场改造,轨道数量由原来的5股增加到了11股,站台由4个增加到了8个,接车能力大幅提升,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大站展露“芳容”。

  2015年6月26日,随着C2900次动车组列车缓缓驶入焦作火车站,宣布焦作步入“动车时代”。2016年10月10日,焦作至上海虹桥的高铁开通,风驰电掣的“和谐号”让焦作人感受到了高铁速度。而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太焦铁路也搭上了高铁的脚步,2016年10月21日,太焦高速铁路(河南段)正式开建,其建成通车后将与郑焦铁路贯通。届时,焦作至太原的运行时间将大幅缩短。

  2018年7月1日,焦作火车站南站房、南广场正式投用,让焦作火车站蜕变成“美丽焦作”的形象窗口和亮丽名片,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这也是推动郑焦深度融合发展的实际行动,对于打造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铁路使焦作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并引领焦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