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巴扎 流淌的温情

发布时间:2021/6/10 16:52:40

喀日·阿卜杜热西提(左)在7556次“慢火车”上向旅客售卖手工艺品。张蕴勃 摄
 
7556次“慢火车”上的旅客留言本。张蕴勃 摄
 

  “各位旅客,欢迎乘坐乌鲁木齐开往和田方向的7556次列车……”随着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双语广播响起,5月21日16时,7556次“和田玉龙号”列车从乌鲁木齐出发驶向“玉石之乡”和田,开启了31小时的“慢火车”之旅。

  作为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的两趟公益性“慢火车”之一,乌鲁木齐至和田的7556/7557、7558/7555次公益性“慢火车”已运行9年。这趟列车途经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等21个车站,88个停车站点,全程1960公里,平均30分钟经停一站,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过,为南疆的百姓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是连接南北疆的“便民车”,也是周围沿线百姓的“致富车”。

  “核桃10元、按摩棒15元、小碗25元、花帽30元……”列车刚过莎车县,“流动巴扎”便在车厢里开张了,很多沿线的农民登上列车售卖自己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吸引着旅客们体验购买。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为了帮助沿线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和当地特产,组织沿途各站工作人员为特产销售提供便利。“列车上除了提供日常客运服务,还为当地群众销售和田大枣、喀什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及手工艺品提供销售平台。”列车长普拉提·坡拉提汗介绍说。

  普拉提·坡拉提汗是库尔勒客运段一名哈萨克族列车长,负责这列“慢火车”的乘务工作已有8年,精通汉语、维吾尔族语和哈萨克族语。沟通无障碍、服务周到的普拉提早已和沿线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大哥”。2018年,在得知沿线农户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之后,普拉提萌生了在列车上开办“流动巴扎”的想法。他邀请农户们搭乘列车销售农产品,指派双语乘务员帮助他们向旅客推介。从那以后,卖家“核桃哥”“石榴兄弟”“巴旦木兄弟”便成了这趟车的常客。

  家住莎车县的喀日·阿卜杜热西提得知“流动巴扎”的事情之后,列车每到莎车站,他就拎着自己的手工艺品上车开启“练摊之旅”。他把木碗、木勺分发到旅客手中,精细的雕刻图案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让大家颇感兴趣,然后他又忙着把手中的木质按摩棒放在旅客后背上反复滚动按摩,让旅客体验……有旅客要用微信支付,他不慌不忙地掏出女儿给他准备的收付款二维码……看着袋子里的工艺品越来越少,喀日·阿卜杜热西提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从莎车到喀什,车票钱仅为22.5元。

  像喀日·阿卜杜热西提一样在这趟列车上赶“巴扎”的沿线村民还有不少。尤其是到了秋天丰收时节,核桃、巴旦木、石榴等都会成为“流动巴扎”上的热门商品。“每到一站,我会主动联系周边农户,掌握他们的乘车动态,通过微信告诉他们列车经停时间,为他们贩卖产品提供帮助。”普拉提笑着展示着手机上一长串的旅客微信群,“对于沿线百姓,我们列车员更像是他们的朋友。”

  一节节绿皮车厢不仅承载着铁路人的为民情怀,民族团结之花更是在车厢内竞相绽放。针对乘坐“慢火车”的旅客多为少数民族的实际,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客运部门梳理列车服务中常用的维吾尔族语,组织乘务人员进行双语培训,做到汉维双语通报站名。同时,“慢火车”还成为连接各民族感情的纽带。赶“巴扎”的旅客常常拿着萨塔尔、手鼓等特色乐器献唱一曲,能歌善舞的各民族旅客与身穿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汉族乘务人员随着音乐共同起舞。

  在努力满足沿线群众出行需求的同时,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还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对乌鲁木齐、吐鲁番等20个车站进行设备设施改造与补强。2019年,该局集团公司针对南疆风沙大、夏季高温等实际将车体更换为空调车,同时票价保持不变,一系列举措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这趟公益性“慢火车”的开行,让南疆百姓出行更加方便的同时也架起了多民族“连心桥”。欢歌笑语间,这条“绿色长龙”载着群众的希望,继续穿行在戈壁大漠中。